您当前位置: 首页 / 学院动态 / 学院新闻 / 正文

学院新闻

匠心传古韵 巧思焕新声——2025年“福工福匠”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研修班系列活动回顾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/07/07 15:00:57 浏览人数:


为了推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,助力文化强省建设,2025年“福工福匠”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研修班精细设计课程,聚力培育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。研修班融合知识讲座的深度解析、研讨交流的思想碰撞与现场教学的实践体悟,构建起多维培育体系,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、学者与艺术家组成导师团,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引领学员系统探究非遗保护的科学路径、传承的活态密码与创新的破壁之道,在守正创新中共同书写福建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。研修班系列讲座由今年会今年会官网书记郑苏青、院长叶林心、副院长周海彬主持。

 

第一场:《闽台造物渊源及民间工艺

7月1日上午,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美术馆馆长罗礼平教授带来《闽台造物渊源及民间工艺》主题讲座,深入剖析两地文化脉络与工艺传承。讲座中,罗教授从福建文化地理变迁切入,讲述古闽时期至近现代的历史演变,提及客家女、湄洲女等族群文化符号。他以崇蛇造物为线索,解析闽台共有的蛇图腾崇拜,通过岩画、陶器蛇纹及服饰纹样,展现两地文化同源性。此外,罗教授介绍高山族传统工艺,分析图腾崇拜对造物的影响以及现代传承与创新举措。这场讲座让学员深刻感受到闽台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渊源,引发广泛共鸣。

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美术馆馆长罗礼平教授讲座现场

 

场:《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

7月1日下午,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戴雨享教授以《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》为主题,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独到的艺术见解,为学员搭建起一座东西方审美对话的瑰丽桥梁。讲座中,戴教授巧妙选取狮子、马等雕塑造型作为切入点,生动诠释东西方审美差异,西方雕塑以写实手法雕琢肌肉纹理,东方则以写意笔触勾勒凛凛神韵,层层剖析写实与写意背后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。他借陶俑纤毫毕现的细节,娓娓道来中式线性表达的婉约雅致。谈及瓷器,从精妙绝伦的颜色搭配到别具匠心的陶瓷器皿造型,戴教授深入挖掘东方美学在当代陶艺中的创新突破与文化传承脉络。此次讲座如同一把钥匙,为学员们解锁了东方美学与当代陶艺的全新认知维度。

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戴雨享教授讲座现场

 

第三场:《非遗与设计

7月2日上午,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刘大志副教授以《非遗与设计》为主题开展讲座,以福建非遗文化为切入点,深入解析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。讲座系统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活态传承理念,重点介绍福建丰富的世界遗产与非遗资源,如福建土楼、泉州南音、厦门漆线雕等,并剖析传统美术与技艺的当代价值。刘教授提出,非遗创新需立足地域特色,推动民族元素跨界融合,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性,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。通过案例展示,为非遗在现代设计中的活化提供思路,凸显非遗作为文化载体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创新潜力。

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刘大志副教授讲座现场

 

场:《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设计

7月2日下午,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余剑峰教授主讲《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设计》,深入阐释陶瓷艺术的时代转型与创新路径。余教授围绕“陶瓷作为文明载体”的核心命题,系统梳理青花瓷、粉彩瓷等传统名瓷的技艺精髓,展现春风祥玉、九段烧等品牌的传承实践。余教授重点解析当代陶瓷设计的突破方向,从蔚来家居“止白”系列的极简美学,到 2025 年春晚“春碗”将青花、粉彩与年俗文化的融合,彰显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;从天津海洋馆公共艺术到陶溪川国贸饭店空间设计,凸显陶瓷在环境艺术中的独特价值。此次讲座为陶瓷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思路,助力千年瓷都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

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余剑峰教授讲座现场

 

场:《禅与艺术

7月3日上午,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林春教授主讲的《艺术与哲学深度对话》主题讲座成功举办,为学员带来了一场思想与美学的盛宴。讲座中,林春教授从哲学思想出发,深入探讨“否定之否定”与东方“空”和“无”的概念联系,解读禅宗文化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”的内涵。在艺术领域,林春教授剖析了杜尚、约翰·凯奇等艺术大师的创作理念,探讨了行为艺术、装饰艺术等形式。同时,还分享涵盖摄影、舞蹈、建筑等多元艺术形式,如布列松的“决定性瞬间”、林怀民与云门舞集、安藤忠雄等代表人物的成就与特色,分享了普利策奖、安藤忠雄的建筑特色等。此次讲座搭建起艺术与哲学交融的桥梁,让学员领略到艺术与哲学的独特魅力。

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林春教授讲座现场

 

第六场:《从技艺到观念——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传统语言转化》

7月3日下午,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贾蕴博博士带来《从技艺到观念——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传统语言转化》主题讲座,从中国与西方生死观差异切入,为学员打开了新视角。讲座围绕非遗传承的“骨、肉、血、魂” 四个维度展开,形象阐释非遗框架、内涵、传承脉络与精神内核,揭示了非遗传承的复杂性与全面性。贾博士强调,未来非遗传承之路依然漫长,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来非遗传承之路任重道远。此次讲座让学员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需多管齐下,挖掘深层价值,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活力,坚定了学员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的决心。

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贾蕴博博士讲座现场

 

第七场:《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重构与特质

7月4日上午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刘木森教授主讲《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重构与特质》讲座,系统阐释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与美学突破。讲座梳理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演进历程,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受西方“新陶艺”影响萌芽,到如今形成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创作格局。重点解析了审美重构的多元路径,材料上突破单一陶土,融入金属、玻璃等实现跨界表达;造型上解构传统器型,以抽象语言传递观念;工艺上结合 3D 打印等科技,拓展创作可能。刘教授强调,现代陶艺以“观念至上”为核心,在个性表现中融入东方美学,其“缺陷美”“含蓄美”等特质,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共生。此次讲座为陶艺创作与研究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
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刘木森教授讲座现场

 

第八场:《非遗创新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》

7月4日下午,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冯莎副教授在以《非遗传承创新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》为主题开展讲座,深入探讨非遗保护的当代命题。讲座从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核心精神出发,剖析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的困境:一是传承人制度存在精英化倾向,易与社区文化语境脱节;二是数字化保护中真实性与技术理性的平衡难题凸显;三是争议性遗产的多元价值认知仍存分歧。结合香港大澳渔村社区传承、日本长效设计等案例,冯教授提出,非遗创新需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网络,在社区认同、技术伦理与未来视野中寻找平衡点,让传统智慧真正融入当代生活肌理,为非遗创新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
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冯莎副教授讲座现场

 

第九场:“爱在山水间·非遗传千年”实践活动

    7月5日上午,研修班学员走进平潭民间艺术馆、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开展“爱在山水间·非遗传千年”实践活动。活动特邀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校高级讲师、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担任全程导览,以专业视角为学员开启文化解码之旅。在平潭民间艺术馆,詹立新老师驻足省级非遗项目平潭贝雕展区前,从贝材挑选到复杂工艺,细细述说贝雕艺术的千年传承脉络,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海岛先民的智慧结晶与审美意趣。在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,詹立新老师带领学员沿着历史轴线,回溯平潭作为“海疆锁钥”的峥嵘岁月。泛黄的水师文书、锈迹斑驳的古兵器、气势恢宏的海战场景复原,在詹老师的生动讲解中化作鲜活的历史画卷,学员们深刻体悟到平潭军民守疆护土的坚定信念与家国情怀。学员们表示,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,汲取传统文化养分,将平潭非遗技艺的精湛与海防历史的厚重融入传承创新实践。

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校高级讲师、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讲解活动现场

 

2025年“福工福匠”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研修班圆满落幕,系列讲座与实践活动搭建起交流共进平台,凝聚起守护非遗的共识。期待各位学员能以匠心守文脉,以创新拓新局,让八闽非遗焕发时代活力,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。

部分讲座现场

部分讲座现场

部分讲座现场

部分讲座现场

部分讲座现场

部分讲座现场


部分讲座合影

部分讲座合影

上一条:喜报!今年会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!
下一条:喜讯:今年会师生多项赛事喜获佳绩